×
搜索
聚焦“四个强化”,凝聚抓产改强大合力
825
2020-09-07
分享

齐星产改征文之一  作者吴邦纯

    产业工人在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毋庸置疑,他们奋斗在生产的第一线,他们的敬业精神、生产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对待专业的钻研精神,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当前,产业工人队伍总体素质是好的,但与十九大提出的“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相比,还存在一些短板。比如队伍结构不尽合理,产业工人主体是农民工,大中专毕业生约占少数。队伍素质参差不齐,工人队伍中普遍存在整体素质不高、文化程度较低、专业技能单一化等现象,技术工人和高技能人才普遍短缺。

    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一个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也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和全社会的携手努力,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加强高位统筹,充分发挥协调会作用,引导各层各级、各条战线形成联动,构建一条心抓落实、一盘棋抓推进的工作格局。做到“三个聚焦”,即聚焦“技高者多得、多劳者多得”的鲜明导向,聚焦技能提升,聚焦权益保障,建设高素质的劳动大军,合力推动改革迈上新台阶。凝聚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强大合力,应当做到“四个强化”。

    一是强化思想认识。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推进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阶级基础、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建设高素质劳动者大军的重大意义。就要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把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与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进一步巩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创新成果。要切实增强推进改革试点任务落实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强化理想信念,弘扬主流价值观念,涵养时代劳动精神,着力提升素质,切实维护权益,注重人文关怀,进一步提升产业工人职业素养、职业尊崇。要发挥政治领航优势,在试点地区上树标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在试点行业上建高地;发挥机制灵活优势,在试点企业上探新路,进一步推动产改工作创出特色、走在前列。我国工人阶级的特点和地位决定了推进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必须发挥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强化和创新产业工人队伍党建工作,适应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探索不同类型企业党建工作方式方法。加大在产业工人队伍中发展党员力度,把技术能手、青年专家、优秀工人吸收到党组织中来,凝聚起推动产改的强大力量。

    二是强化政治引领加强对产业工人的思想政治引领是重中之重, 是夯实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的有力抓手,也是实现产业工人队伍“有理想守信念”首要目标的重要举措。当代产业工人队伍的特点是思想活跃度高,精神文化需求迫切,利益诉求多元化。这就需要在广大产业工人中深化理想信念教育和“中国梦·劳动美”主题宣传教育,引领团结产业工人坚决拥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渝跟党走。要强化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教育,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产业工人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培育健康文明、昂扬向上的职工文化,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示范导向作用。在实践中,要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和载体,加强网上思想引领,提高运用互联网组织、宣传、引导、服务产业工人的本领,增强思想引领的互动性、生动性、亲和力和感染力,汇聚起向上向善的强大力量。

    三是强化政策扶持。大力推动实施符合技术工人特点的分配制度和长效激励机制,健全向一线产业工人倾斜的分配制度,完善收入分配的技能价值激励机制,让高技能人才享受相应工程技术类人才待遇,破除影响产业工人成长发展的制度性障碍。着力健全产业工人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产业工人的“三个待遇”,即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切实增强产业工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要在政治引领、素质提升、权益维护,谋划出台符合实际的高质量实施细则,重点实施政治建设、赋能成长、维权服务、支撑保障、聚力共建“五大工程”,开展创客群体培育行动,发挥劳模工匠等群体的示范引领作用,引导企业将职工“五小”创新活动纳入企业创新体系,打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产业工人大军。

       四是强化技能提升。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产能过剩和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产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困难增大。这就需要在提升产业工人技术技能整体水平上下更大功夫,培养高素质产业工人,最重要的是用制度保障产业工人实现岗前、岗中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当前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如果工人只是埋头干活,而不加强专业领域知识的学习,就很难在技能上有新的突破。要积极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形成体系,统筹发展好职业院校教育和职业培训,鼓励企业承担技能人才培养使用主体责任,推行现代学徒制和新型学徒制,向产业工人提供普惠性、均等化、贯穿学习和职业生涯全过程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要推动职教与普教、高教、成教互补衔接,增强职教专业与产业结构的契合度,架起高技能人才多样化选择、多路径成才的“立交桥”。改进技能评价方式,让企业当主角,扩大企业和社会组织的评价自主权。注重以实绩来评判,让“不唯考绩凭实绩、不唯学历凭能力”真正成为主流。同时,总结推广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经验做法,激励广大产业工人立足岗位、提升技能。

Copyright © 2021 云南齐星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滇ICP备14001202号-1 滇公网安备 53250302000287号
技术支持:奥远科技